進入21世紀以來,隨著全球的乳制品需求量的逐步趨于穩定,美國、荷蘭等國乳制品需求增速趨于平緩,有許多奶業發達的國,甚至還出現或者已經處于飽和狀態。然而,在亞太地區,則出現了幾個奶業發展的亮點,中國等發展中國的在乳制品行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趨勢。目前,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乳制品生產大國,但中國人均奶類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/5。這就決定了在若干年之內,中國牛奶市場還會有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。由于純牛奶成本高、利潤低的現實,使廣大乳品企業轉而把利潤較高的乳飲料作為市場的主推廣產品。因而,可以判斷,乳飲料的增長比整體牛奶市場的增幅更大更快。
總體來看,歐美等國雖然是乳品消費大國,但隨著乳品需求量的逐步穩定,上述各國的乳品增長趨勢并不明顯。而作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,隨著居民健康飲食觀念、營養認知水平等意識的不斷提高,將成為全球重要的包括乳飲料在內的乳品新興市場之一。
因乳飲料市場的特殊性,各國乳飲料的發展方向基本立足本國市場。但這不妨礙各類投資資本在各國乳飲料中的轉移。西方國乳飲料市場逐步趨于飽和,發展已經趨于穩定,而亞太地區乳飲料市場卻在近幾年出現蓬勃發展。亞太地區乳飲料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著國際乳業巨頭的目光,紛紛到亞太地區投資設廠,可以大大降低國際競爭間的運輸成本。但在中國市場,由于乳飲料市場需要依賴本地經銷商銷售、開拓市場,外資品牌在經銷商發展和控制上明顯不如國內大品牌公司,加上中國乳飲料市場的價格戰,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受挫。在中國乳業市場奮斗近10年的跨國乳業公司,卻被中國本土的伊利、蒙牛、光明、三元等企業逼到了要么停止經營撤離中國、要么暫時偃旗息鼓的尷尬境地。外資乳品企業在中國乳業市場中并沒有獨大,相繼采取了韜光養晦之策。如達能將乳業的管理權與品牌的使用權交給光明,帕瑪拉特把旗下工廠交給國內企業管理,卡夫將股權賣給了三元。中國的乳飲料市場基本還是國有品牌在主導,雀巢等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奶粉、冷飲等市場上。
從近幾年來看,外資調整戰略,改變以往用產品進軍的形式,外資企業加強了與本土企業的合作,主要用資本開路,在投資形式上也更加多元化,如資金入股、技術入股、輸出管理理念等多種方式進行。對于仍處于快速發展的亞太乳飲料市場來說,資本競爭仍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主要模式,發達國的資本輸出模式仍將繼續,其品牌優勢,銷售管理優勢等對亞太等發展中企業仍然是潛在威脅,未來世界包括乳飲料在內的乳業競爭將越發激烈。